展览介绍
文化部所主办之「Made in Taiwan–新人推荐特区」,每年徵选出8位艺术新秀参与臺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展出,2008年首次推出后,MIT艺术家们受到国內外藏家青睞,后续展览邀约不断。经过歷年成功地行销引介,MIT新人推荐特区之效益越来越受到各界瞩目,不仅成功地將年轻艺术家们推荐至艺术市场,提高艺术新秀的能见度,缔造出亮眼销售成绩,使艺术们更有信心向创作之路迈进,也开启国內画廊经营年轻艺术家之风气。
MIT每年徵选出8位艺术新秀参与臺北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展出,08年首次推出便广受好评。我们致力於推广臺湾优质年轻艺术家,为台湾艺术圈建立更有活力更友善的创作环境。
【跨领域新秀展现独到艺术创意与敏锐生活观察!】
本届新人推荐特区在激烈竞爭中最后入选的八位艺术家:廖柏丞、郑亭亭、游雅兰、周代焌、康雅筑、黄致杰、徐梦涵、戴翰泓。
除了来自台北、台南等两所艺术大学「科班」出身的艺术家外,其中有三位艺术家来自建筑背景,不同的作品形式,展现他们对於空间的观察及媒材的应用。
跨领域的艺术匯合於新人推荐特区,激盪出不同往年的火花与对话,也再次展现文化部透过「MIT新人推荐特区」的推动,搭起艺术家与艺术市场之桥樑的显著成果!
艺术家介绍
–
廖柏丞
Andy Warhol: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
15分钟后呢?是崩解?是消失?是离开?还是融化?
假使所有人都將你遗忘,你確定你还活著?
融化是有时间性的,隨著时间消逝。都市也一样。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十秒钟前听到的一句话,可能十秒钟 后已退流行。资讯已不可信任,周遭一切都在消逝。
有没有一种风景,被遗忘后,回过头来看已消失不见?
有没有一栋建筑,被遗忘后,回过头来看已消失不见?
有没有一群朋友,被遗忘后,回过头来看已消失不见?
有没有一些记忆,被遗忘后,回过头来看已消失不见?
不要忘记我。
遗忘1 – 台北 / 相片纸 / 2012 / 120.0×80.0 cm // 遗忘3 – 西区 / 相片纸 / 2012 / 60.0×40.0 cm
遗忘4-台北车站 / 相片纸 / 2012 / 60.0×40.0 cm // 遗忘5 – 圆山饭店 / 相片纸 / 2012 / 60.0×40.0 cm
–
郑亭亭
在「非志愿性读者」中,艺术家利用报纸来反应生活中资讯的过量及探討其流 动的脉络,以及媒体如何影响我们所认知的社会真实。在一百天內,她不购买 任何报纸及杂誌,不主动瀏览电视及网路新闻,只阅读送到手边的免费报纸,包括在捷运站发放的、座位上捡到的、早餐店桌上的等等。她变成一个非志愿性读者。她收集这些报纸,拍摄並纪录下与该报相遇的时间地点以及当天的头条,试图纪录下资讯的流通网络,以及这段时间內媒体所建构出来的“真实”。而在这一百天內,她对社会的认知则全然的被该媒体所掌控。
「Kunst (this is what we do)」是我於柏林 GlogauAIR 驻村时的创作,Kunst 是德文“艺术”的意思。它延续我继「非志愿性读者」后,对於免费资讯(free information)的兴趣,从报纸延伸到艺术传单。我一直对可以免费隨手取得的资讯感到有兴趣,这些资讯是怎么传达到我们手中、我们如何接受、它们又为何存在?在该作品中,我收集柏林艺术相关的传单资讯,以非寻常的方式归类整理,像是大小、邮递区號、顏色、字母顺序等等,我试图在柏林这个艺术被高度渲染及过度重视的城市中,顛覆一般大眾对於分类的定义以及思考的逻辑,並质疑艺术与大眾之间的关係、其对於社会的贡献以及所运行的方程式。
非志愿性读者(展出全貌) / 裱框 Gliclees 输出於 Hahnemuhle Photorag / 166×390 cm
2011/11/24, 泰晤士报 / 裱框 Gliclees 输出於 Hahnemuhle Photorag / 30×40 cm
2011/12/14, 苹果日报 / 裱框 Gliclees 输出於 Hahnemuhle Photorag / 30×40 cm
没有“艺术”这个词的100x211mm艺术传单 / Framed Lambda Print / 20×80 cm
–
游雅兰
每一个人,在其心灵的最深处,都是孤独的。……那种內在於我们的「我是我」的意识,正是绝对孤独的体现。……─John Cowper Powys
人是个体,依附在社会的群体生活里,人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彼此牵连著,然而,社会文明逐渐使人跟隨盲从,脱离自然的规律,从群居社会回归到自我,也许成了毫无组织性的个体,亦或变得矛盾又衝突,我们熟悉外在事物牵引著我们与社会接轨,习惯於身处一个大环境的时间轴,以致於当现代人停下忙碌脚步时,往往不清楚下一步该如何进行,光鲜亮丽、丰富的生活圈隱藏著不安的灵魂。
除了社会环境所產生的心灵缺空,童年经验开始產生的不安全感,家庭生活中,习惯用心领神会和基本寒喧来表达个人情感,心中缺失的一块,透过电影和小说的阅读经验中寻求慰藉,从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作品探究內在精神及个人特质,回到自我营造的私人空间,將縈绕在心中,无论是记忆或瞬间一瞥的影像,在浓厚色彩的包覆下,才能感受到悵然若失的心中一角被抚平的安全感,达到內心的昇华。
Life is Only on Earth, and Not for Long / 油印木刻 凸版 / 70.0×91.5 cm
Lake / 油印木刻 凸版 / 2012 / 135×60 cm (左图)
闭上眼 你所看见的都一切美好 / 油印木刻 凸版 / 2012 / 60×135 cm x 2 pieces (右图)
小风景系列 / 油印木刻 凸版 / 23×25 cm x 12 pieces
–
周代焌
虚擬实境和网际网路的建立,致使物理空间逐渐被打破的同时,我们所面对的空间变得更扁平。然而即使是仅有17吋之间的萤幕范围,其所能被看见的影像空间却反而更为宽阔,那样的广阔建立在视觉上的成像与脑中的想像。
在我的创作中,试图针对视觉上对於成像的想法进行对应,观者与画作之间因为距离的远近產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利用视觉的距离感使图像中的解析度呈现更为平滑,在此我所要传达的是观者有意识的去调整观看画面的距离,彷彿对应著时代进展的速度拉著我们不得不往前;艺术家並不是单方面传达讯息,而是能与观看的人產生互动,此互动不只是身体上的行为,更是想要勾起观者回忆。时代进展的速度影响了大眾亦有所改变,在这我以观者身体的介入(主动的行为)去强调我所感受的时代特质(被拉扯的处境),像是在这个时代洪流下的一种对抗。
全球寂静系列延续的是观察媒体报导下的灾难,所以预设了很多的假想,媒体报导下的事实真偽成了我所观察的视点,到底我们听了看了多少加工过的新闻都不得而知。而在画面上的表达利用线条与顏色间的流动,暗示着地层的错位与地表植被的滑动,传达台湾容易被改变的地貌。主要谈及的是地形变动的快速与植被高度的流失造成地貌不断的改变,我们只能透过照片去检视过往的景象与回忆。
全球寂静001 – 灾难的前序 / 压克力顏料 画布 / 2011 / 200.0×100.0 cm
全球寂静026 – 时空黑洞 / 压克力顏料 画布 / 2012 / 60.0×60.0 cm
全球寂静029-企图扭转的未来 / 压克力顏料 画布 / 2012 / 280.0×140.0 cm
全球寂静031 – 追不回的景致 / 压克力顏料 画布 / 2012 / 200.0×100.0 cm (左图)
全球寂静033-脑中的一瞥 / 压克力顏料 画布 / 2012 / 200.0×100.0 cm (右图)
–
康雅筑
作品主要在探討当代社会中,对於身份、性別、东西方文化与国家情境的样 貌与差异,透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物质材料,如报纸、漫画纸张、布料印花 与国旗来描绘,转呈亚洲文化与西方权力社会的关係;並质问如何在此分界 模糊与变动的年代下,定义文化与身份。
在阿库斯日本驻村期间,我以日本到处都找得到的色情漫画书纸页,创作了「结裹-漫画和服」作品,將漫画纸张媒材转化为肖像式的抗衡关係,即裸身的图样包裹出传统的著装和服形式。
在「伸展台系列二- 袜套」作品中,描述在消费媒体的基准下,商业化杂誌 所呈现的女性身体,將焦点锁定在姿態的部份,形式转移为只保留衣服的躯壳,以色情漫画纸张、糕点装饰纸与包装纸材来呈现。而作品「英姿系列 二」描绘英雄披肩与美国国旗之间的关连,同时囊缩了国家自豪与布料飘扬 在风中的意象,来自於我观看好莱坞电影的感受,以西方的英雄漫画与拼布印花纸张来建构。
「国旗」作品透过拆解国家表徵的美国与中国国旗,来重新组构成台湾国旗,討论关於国家地位的认同感与英雄主义的地位关係。而「指挥家」作品,反应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对於政权操纵的嘲弄,以穿著由报纸政治新闻 头条与文章所拼接缝製出的燕尾服的指挥家,指挥著城市光景与电视广播的新闻媒体內容的音轨。
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透过西方与东方的日常物件与材质的使用,试图塑造出对於我们文化光景逐渐模糊的检视与关係。
伸展台系列二 – 袜套 / 色情漫画书纸 包装材料 手抄纸 台湾文化纸 糕点装饰纸张
–
黄致杰
我喜欢亲近自然界的生物,观察牠们的外貌与行为,探究其內部的组织形態和生理系统的(可能)运作方式。在建筑教育的启蒙下,我希望未来生活环境也能像自然界一般充满生命力,让使用者获温暖与舒適的使用心境。因此,我透过折板结构与机器人技术发展具变形能力的物件、利用演算法和控制与感测技术发展具人造意识的自主行为机制,试图让人造物件具备「生命特徵」。科技对我而言是重现「生命特徵」的魔法,藉由创作实践我对未来世界的想像。
「拱椅」作品透过拱结构与钢丝网混凝土工法的搭配,表现生物性由根 部向上生长与构筑的曲线。「人造向光」作品藉由植物向光性机制的概念,重构环境氛围、雕塑本身、与观者之间的共存关係。「种子肖像」作品透过观者情绪的侦测,刺激虚擬生物的生长激素,展现多变的体態变化。「听觉生物」作品透过人工意识的创造,使得由眾多微小毛细孔单元组成的灯造系统具备简单的智慧能力,主动反应参观者的存在、衍生造型与光影的情境变化。
对我而言,创作不仅只是艺术的发声,还是新一代科技与工艺共构的雏形。该展览之主题命名为「仿生示」,我將形塑一居家的空间场域,其中融入了具生命特徵的家饰物件:吊灯(听觉生物)、椅子(拱椅)、 烛台(人造向光)、画作(种子肖像)。展览中,这些「有生」的人造物件將主动地观察参展者的动態,自然地回馈以行为反应,重构空间、 观者、与人造装置之间和谐共处的空间情境。藉此互动,观眾可反思在科技文明的今日,可能忽略的生命特质与动態性的实体情觉。
种子肖像 / 显示器 电脑图像程式 摄影机 / 2012 / 系列作品7幅 互动式图像显示 单幅尺吋75x75x10 cm’
听觉生物 / 塑胶管束带 红外线感测器 微控制器 汽缸 灯 / 2012 / 互动装置 单幅尺吋 60x60x100 cm
–
徐梦涵
因疼痛而產生细微情感变化之生命歷程,让人领悟到所要面对的不仅是死亡的意象,而是去感受死亡;用绘画书写並记录私密的身体感和存在感,体会日常隱含逝去之美的诗意片段,和它所唤起的孤寂与幽伤—在生命的本质全然自由之前,终將被困於名为「身体」的容器里,一次次的去衝撞及接纳生命的完美与不完美。
他的美只到昨夜 01 / 压克力顏料 画布 / 2011 / 150.0×82.0 cm
我们还能够有多少个以后 2/5 / 压克力顏料 画布 / 2011 / 145.5×112.0 cm
他的美只到昨夜 01 2/2 / 压克力顏料 画布 / 2011 / 99.0×53.0 cm
在拥有之前,我早已失去01 / 压克力顏料 画布 / 2012 / 155.0×95.0 cm
–
戴翰泓
最近几年我所做的东西围绕在「界线」这个概念上,有从空间呈现的,也有从装置或雕塑的媒材来表现。
很多人谈到界线认为是「画地自限」或是想「消除」或「模糊」多者之间的界线造成一片祥和的景象,但界线其实比比皆是,当我们说出一个名词时,就代表了异於它者的独特性,这差异就是界线,如金银铜铁,各元素都有其切却、独立的本质,这界线在某种程度上是绝对的,但由人衡量其「价值」的这条界线却是相对的,我想做的就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界线上提出我的观念与想像。
我的作品中常出现一些废弃或自然的材质,因此有人会联想到环保的议题,但其实环保和艺术是两回事,做艺术或许一点也不环保,只求环保寧可不做艺术就好了。它们对人类的意义是完全不相同的,我用这些材料是以「价值」跟「选择」探討人的价值观中界线的相对性。
树枝椅子 / 雕塑 / 220x180x100 cm
树木板凳 / 雕塑 / 2011 / 64x110x30 cm (左图)
厚青春 — 2011自我造像 / 雕塑 / 52x26x69 cm (右图)
柱子椅子 / 雕塑 / 2010 / 233x40x40 cm (左图)
间阶 / 雕塑 / 21x20x73 cm (右图)